大家都知道,我们青田是“名人之乡”。而要说起青田的名人,就不能不说到刘基。刘基,字伯温,是元末明初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谋略家。在民间,刘基刘伯温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一直以来,青田人对刘基怀有特殊的感情,尊称他为刘国师。
在青田,可以说刘基的传说故事到处都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与刘基有关的景点建筑。比如,县城的太鹤山下就有刘府祠,这座纪念刘基的场馆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而且还有免费的讲解服务,有空的话大家可以带家人朋友去参观。
当然在青田与刘基关系最“密切”的地方就是石门洞,刘基年轻的时候曾经在石门洞的石门书院读过书。古人读书都会走科举考试的道路,刘基也不例外。在石门书院进修学习之后,刘基顺利地考上了进士。古时候讲“学而优则仕”,大概的意思就是读书学习好就可以出来做官。进士科考试是隋唐以来国家最重要的考试项目,考中进士的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通常来讲朝廷都会给官做。这样身为进士的刘基就当上了元朝的官员。
刘基在元朝做官有一个特别的过程,那就是“四起四落”,也就是四次被朝廷任命为官,又四次辞去官职或被免官。有人根据这种情况就认定刘基是个官迷,理由是这样反复去做官,当然就是有官瘾了,粗粗一听好像有点道理。那么真实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刘基在元朝做官的基本情况:刘基第一次做过官是在江西,因为秉公办案得罪了贪官污吏,换了个岗位后又与同僚不对付,所以,干脆就辞职了。第二次是在杭州做官,当了一个相当于教育厅副厅长的职务,因为指出某位官员的失职行为,被御史台官员横加阻挠,又一次辞官。第三次刘基被任命为浙东元帅府的都事,协助征讨盘踞在台州一带的海盗方国珍,因为坚持要惩办首恶,与上面的旨意不一致,被昏庸的朝廷免职。第四次刘基被安排在处州也就是现在的丽水做官,又是协助剿匪,这次刘基彻底看透了元朝已经腐朽不堪,不可救药了,决然辞官回乡隐居。从刚才所讲的情况来看,刘基并不是官迷。因为如果刘基真的是官迷或为了做官而做官的话,那么只要待在官位上,随大流行就。而刘基显然是把官位当作是干事业的平台,所以,因为为官廉正,有职业操守,不愿同流合污,才一次次辞职或被免职。这也使得他在元朝为官的时候没有干成什么大事。
刘基真正干成大事,扬名立万的是在出山辅佐朱元璋之后。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当初刘基接受朱元璋的邀请是顺理成章很容易接受的正常选择,但其实不然。在当时,刘基做这个选择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他是元朝的进士,又在元朝为官多年,而朱元璋是反元的。出山辅佐朱元璋,也就意味着背叛原来服务过的朝廷,在封建礼教看来,这是一种“不忠”的行为。古代的知识分子是比较重视名节的,很多人把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以,在当时的道德伦理环境下,刘基下决心辅佐朱元璋是非常的不容易。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后,刘基因为辅佐有功,被授予御史中丞等职务,在新的朝廷做官了。就在明朝建立的第一年,发生了大旱灾。古人迷信,相信“天人感应”,认为发生自然灾害是老天爷对人类的警告或惩罚。而过去的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发生大旱灾就是天大的事情,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也慌了,连忙向官员们征求消除旱灾的办法。说白了,就是要求雨。现在有气象卫星,有大型计算机,预测天气可能已经算不上难事。在古代,没有任何技术手段,想要预测在什么时候能下雨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怕说错,受责罚,其他官员都没敢说话。只有刘基站出来对朱元璋说,一你把阵亡将士的妻子都集中看管,不许她们改嫁或谋其他的出路;二为朝廷做事的工匠死了,不给及时安葬;三张士诚部下投降归顺的官吏都给编入军队。这三点都冲犯了国家的和顺之气,要能改正,天必下雨。朱元璋照办了,但是过了十来天,没有下雨,朱元璋大怒。刘基也由此得罪了朱元璋,为此付出了代价。
刘基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于洪武四年,也就是明朝刚刚开国第四个年头,就向朱元璋辞职,要告老还乡。朱元璋也批准了。这样刘基就回到了老家南田隐居。平时呢,只是和乡邻喝酒下棋,绝口不提自己的功劳,更不与官员往来。当时的青田县令来拜访,刘基也不见。这个县令没有办法,就装扮成乡间的种田人求见,刘基就让侄子把县令领进屋,并吩咐家人做饭招待,这时这位县令说出了真实的身份,刘基马上就自称小民避入内室,不与相见。刘基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惹麻烦、生事端。但是,刘基也并没有完全做到明哲保身。当他听到茗垟那个地方有逃军造反,而官府又隐匿不向上级汇报的事情,就让长子刘琏去京城报告朱元璋。就因为这件事情,再加上刘基曾经提议在谈垟设立巡检司以加强当地的治安管理一事,得罪了当时的宰相胡惟庸,并也由此遭到胡惟庸等人的陷害。胡惟庸等人陷害刘基的手段非常的高明,他们向朱元璋告发说刘基看中谈垟那个地方风水好有王气,想据为己有建坟墓,又怕当地人不服,所以才建议设立巡检司强行压制。大家想一下,在有王气的地方建坟墓,不就是希望子孙后代出帝王吗?这还了得。朱元璋基本相信了谗言,虽然没有对刘基下重手,但是取消了刘基的俸禄,对刘基失去了基本信任,这对刘基的打击很大,此后刘基是郁郁而终。
刘基在民间是智慧的化身,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历史上真实的刘基也绝对是一个才智超群的人物,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军事战略就是刘基制订的。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讲刘基那些成功的事迹,智慧的故事呢。个人认为,讲刘基的成功与智慧固然好听,容易引人入胜,并也能给人以启发。但是,刘基是古人所说的“五百年”才出一个的杰出人物,其才智是我们普通人所没有办法去学习的。而今天所讲的大多是关于刘基“负面”的、不怎么成功的真实事例,所反映出的是刘基做人做事的一种品德。那么,这种品德又是什么呢?
在元朝做官“四起四落”,努力按照原则去做事,体现的是刘基为官廉正,有担当精神。刘基不顾忌曾经在元朝为官的经历,不怕背负“不忠”的恶名,毅然出山辅佐朱元璋反元,是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体现的是担当精神。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因为旱灾求雨,刘基不惧风险,借机要求朱元璋实施仁政、善政,体现的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担当精神。退休回乡隐居后,本来可以不管任何闲事,安享幸福晚年,而且事实上刘基也已经开始这样去做了,但是当他听到茗垟有逃军造反,而官府又隐匿不报这样不利于地方百姓利益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事情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促使刘基管起了闲事,义无反顾,派儿子去报告朱元璋,这更是担当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刘基做事为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强调的就是责任担当!
乡贤刘基的这种始终如一的担当精神,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是任何人都可以、都能够去学习的,也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的。习近平总书记就非常推崇担当精神,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不论你是领导干部、国家公职人员,或是私企职员、自由职业者,还是普通百姓,不管你的身份如何、地位高低,每个人都需要有担当精神,只要有了担当精神,我们的家庭、企业、社会、国家才会变得更好、才会变得更有活力!
孙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