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2日

“帝师”刘基之“德量战略”试析

【摘要】刘基有“帝师”之才德,亦有一个阶段的帝师之实,《郁离子》一

书相当集中地体现了刘基的才德与理想。知天命之年的刘基志在发挥自己作为战 略家的才干,以辅佐一个具备德量、仁心的雄杰一筐天下,以臻文明之治。刘基 本人品格兼具“圣贤”与“豪杰”的气象,同时拥有出入诸子、纵横驰骋的智慧, 但他又是以孔孟之道为旨归的。在群雄逐鹿之际,刘基倾力贡献了如何成为经世 为民之圣王的“德量战略”。《郁离子》人才战略的出发点是治国平天下,这种经 世大业需要经由圣王作中介才能实现,而德量战略则是其重中之重,是对理想君 王至关重要的角色要求。

所谓刘基的人才战略主要指经世人才战略,因为经世人才深系国运,是国家 与社会治理的关键少数。由于元末群雄逐鹿,各雄主的德量与品格便很自然地进 入了刘基的思考范围,所以刘基的人才观又有其特殊性,即乃包含“圣王”候选 人的广义的人才战略。朱元璋与刘基的关系极为特殊,朱元璋一度称刘基为“吾 之子房”、“老先生”等。然而,若要精确地说,所谓“帝师”,实乃朱元璋称帝 前的“师”,而非他称帝后的师,亦主要即与劲敌陈友谅决战前或决战时的师, “子房”与“老先生”之誉也是同样的情况。如果用《周易》里的乾卦来比配, 朱元璋称帝前的关键时段可称为“九四”之“或跃在渊”。诚然,朱元璋已经有 了相当的实力,有角逐天下的可能性,然而,终究只是“或跃”而已,陈友谅、 张士诚等都有或跃的可能。我们有理由相信,面对强大的陈友谅集团,如果没有 以刘基为重要代表的“浙东集团”的加入,单凭“淮西集团”是很难得天下的。

刘基早年进士出身,仕途的起点可谓相当不错,但因极其看重自己人格的独 立性,又曾几仕几已,总的来说,仕以行道是他可贵的品质,当不合自己的价值 观时,他便拂袖而去。然而,作为传统的士人,刘基又天生具有“一天下”的依 附性。据说曾有人劝他“据括苍、并金华、定明越,画江而守”,行“勾践事业”, 割据东南,他回答说生平最恨方国珍、张士诚等人的所作所为,自己是不可能效

1
仿的,并说宁可等待真命天子的出现。 可见刘基愿意当王佐、帝师,却不想做

勾践、钱镠。北宋大臣文彦博曾说“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且不论这是否一厢 情愿,但历史上无数士人确实都会将希望寄托在“圣王”身上。刘基的人才战略 有其时代的印迹,并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他的靶心所指向的是经世之政治。综 观《郁离子》和《拟连珠》等作品,我们确实能体味出刘基作为士角色之极致的 “帝师味”。

再看朱元璋与刘基的“风云际会”。朱元璋称帝前后对功臣的态度差异很大, 求贤若渴与诛杀功臣只在称帝前后的翻云覆雨之间,当然“飞鸟尽,良弓藏。狡 兔死,走狗烹”本就是历史上许多王朝的政治常态。这是后话,不过在朱元璋称 帝前,刘基确实一度充任过“帝师”的角色。当尚在逐鹿、离称帝之路还甚远的 朱元璋还只是“跃龙”之时,朱元璋是克制的,看起来他的品格比其他群雄要好 很多,他的军纪也比其他军队严整、仁善得多。刘基在仔细辨别考量群雄时,其 大致判断定然相对看好朱元璋,他未必就觉得朱元璋是理想的“圣王”,但圣王 是可遇不可求的,选择范围很有限,候选人只有那么些首领。而在朱元璋方面, 他有李善长充当萧何,徐达作韩信,尚缺张良般的人物,朱升、陶安等文士都不 足以充任这一重要角色,直到遇见刘基,才发现此人配称“吾之子房”。称帝前 朱元璋对刘基极为倚重,比如好多次关键战况之时,都表现出须臾不可离之感, 如朱元璋得知刘基欲回乡奔母丧时,作《御制慰书》道:“先生当以宽容加餐, 以养怀才抱道之体,助我成功,那时必当遣官与先生一同乡里荐母之劬劳,岂不 美哉!”2《御名书》与《又御名书》对刘基的称谓极令人惊讶,皆为“顿首奉书 伯温老先生阁下”,当然这不仅仅只是出于谦卑礼貌,这两封信里面的内容分别 包含“遣人专诣先生前,虔求一来。望先生发踪指示耳,日夜悬悬。……望先生 以生民为念、德教为心,早赐来临,是所愿也。”以及“兹者再行差人赍书诣前, 专望先生早为起程前来,万幸。”3这些都足以说明刘基确实具有“帝师”资质。

一、刘基“圣贤兼豪杰”4之气概 刘基主要生活于宋代灭亡后不久的元末,距文天祥这位“圣贤兼豪杰”式的

士大夫不远,而又在明清多数士大夫被奴化之前,所以刘基人品如他的文风一样 “气奇而昌”,既有其内圣的一面,又有外王的表现。我们若从“经世”的视角 来纵向地体悟刘基,很容易发现刘基是能“先立其大”,并且一以贯之的。我们 可以看一下刘基一生中重要的四个点。

一是仕元的起点,我们可以将他高安时期的《官箴》作为他整个政治人生的 起点。江西瑞州的高安县,是刘基“经世”的第一个基点,高安当时虽属上县, 但刘基毕竟只是个八品的县丞,此外,刘基也懂得仕途艰难,如其赴任期间所记 的《发安仁驿》中所述:“鸡鸣发山驿,天黑路弥险。烟树山猿声,风枝落萤点。 江秋气转炎,嶂湿云难敛。伫立山雨来,客愁纷冉冉。”5但刘基又是积极的,他 常用诗句砥砺自己,如《发龙游》中的“狭径非我由,周行直如发。”6以及《铅 山龙泉》之“何当扬湛洌,尽洗贪浊肠。”7等。而后正式到任时用心所作的《官 箴》可以说是刘基政治人生的起点,也可谓他的“初心”,可以看出他正直有为、 有民本思想,如“弱不可陵,愚不可欺。刚不可畏,媚不可随”等,他做到了“先 立其大”。

二是仕元的终点,即归南田著《郁离子》。《九难》可谓《郁离子》中的“另 类”,但也是点题之篇什。《郁离子》全书以寓言为主,然而《九难》在一定程度 上实则有如汉赋,但在主题上又迥异于汉赋的“劝百讽一”。以司马相如的《上 林赋》、《子虚赋》等为代表的汉赋一方面也是西汉盛世的写照,许多学者将其结 尾部分的“讽一”定义为“伦理掩饰”不无道理。但《九难》的重点就是其“难 九”部分,这部分是无可争议的重心与核心,而且,此前随阳公子所陈的八种“难” 并非如汉赋一般是元末的写照,而是纯属虚构的说辞,异于汉赋盛景中的艺术真 实。所以说《郁离子》中的《九难》既是刘基在元朝政治生命的终点,又是他对 新的文明理想的期盼,如“愿讲尧禹之道,论汤武之事。宪伊吕,师周召,稽考 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所以《九难》的 核心要义与《官箴》其实是一以贯之的。我们要强调的是,归南田著《郁离子》, 可以说是刘基自己给自己在元朝的政治生命画上的句号。这是他人生中的的一种 自然切割,绝不是做秀,不是存心算计,更不是终南捷径,而是他对元朝的彻底

失望以及对文明理想的执着。 三是斩李彬。坚斩李彬一事,刘基绝无与李善长叫板的意思,只是李彬因贪

纵犯法,依法确实当斩,对于执法者而言,这不是意气用事,而是执法如山。但 李彬的靠山李善长毕竟是权臣,刘基敢逆其意,这足以体现他的刚性。

四是论相。在《明史·刘基传》所记的大篇幅“论相”之前,刘基就曾说“善 长勋旧,能调和诸将”、易相“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很能体现他心怀朝廷大事的中正。而说杨宪“宪有相才无相器”、汪广洋“褊浅 殆甚于宪”、胡惟庸“譬之驾,惧其偾辕也。”不仅识人极精准,更重要的是皆从 相位角色所需的相才格局出发,绝无一丝私意杂于其间。皇位世袭,相位择贤, 世袭的皇帝未必都是适合当皇帝的人,所以相位的选择便显得极为重要,理论上 它是最能纠正皇位有失的一举。可以说相的贤、不孝与否是“经世”的关键,如 唐玄宗前期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国力蒸蒸日上,后期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 相,便弄得国事不可收拾。

钱穆先生巨眼,曾赞叹刘基“以明经登进士第,计其年则仅二十有三耳。而 忧深思远,已知世运之亟亟不可终日矣,是诚所谓豪杰之士也。”8笔者以为《官 箴》与《郁离子》等是刘基“三不朽”之“立言”部分,足以体现刘基的内圣。 而居功至伟、佐成帝业则足以昭显刘基之外王,斩李彬与论相则更是展现了他的 豪杰气。所以,可以说刘基是一位“士志于道”的典型,兼具“圣贤”与“豪杰” 的气象。

二、刘基出入诸子、纵横驰骋的智慧

文成县黄坦镇曾有吴成七寨,至今流传着刘基使用“灯笼计”击败吴成七的 故事。刘基通过让数百名兵士挑着灯笼往返于山道上,在通往吴成七寨的方向上 时是点亮灯笼,返回时则吹灭灯笼,如此不断反复以制造假象,让吴成七一方觉 得对方增兵无数,从而动摇了吴成七的军心,刘基由此立了削平一处地方割据势 力之功,体现了刘基过人的智慧。且不论民间传说中刘伯温耀眼的智慧人物形象, 单是浏览下《郁离子》,我们便马上能体会到扑面而来的智慧。元末子学曾放异 彩,子书创作一度颇为盛行,如刘基的《郁离子》、宋濂的《龙门子凝道记》与

《燕书》、叶子奇的《草木子》、苏伯衡的《空同子瞽说》等。《郁离子》出入诸 子,可谓其中的佼佼者。

不可否认,在《郁离子》中我们能体会到一些纵横家的味道,即刘基颇知纵 横术,如《千里马第一・养枭》,说春申君认为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希望它能 发出凤凰般的鸣叫声是不现实的,这见解自然不错,不愧为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 一,但随后却马上接着对春申君的否定,颇有智谋的春申君门客朱英既有感叹又 仍想劝之说:“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而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 无赖之人也,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以臣 观之,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也?”9朱英认为春申君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当局者迷。春申君知道动物性的枭,却不知那些如枭一般的门人食客。 若将文中朱英之见识置于《战国策》中亦毫无违合之感。同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 孟尝君则胜过春申君,虽然他开始时说话不算话,嘴上说将用泗水之滨的美石来 建宗庙,“以崇宗庙之祀”但后来却“置石于外朝”,并“将以为下宫之磶”,结 果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差点引发了极大的政治危机,幸好他及时觉悟,并迅速补过,

10

的纵横家之判断与逻辑,芮季认为不能献马,因为“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 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11但芮伯不听,仍然要献马,结果周厉王怒 而逐之。《螇螰第七・齐伐燕》里,齐国用了田忌的谋略,取得了“燕人皆争归之” 这样很好的效果,但很快被纵横家苏厉所破,他知道“齐王非能行仁义者,必有 人教之。……齐王急近功而多猜,不能安受教;其将士又皆贪,不能长受禁。”

12

也。故曰:有事以勤之,则易治矣。”郁离子直接反驳他“是术也,非先王之道。…… 子之所行者,无非朝三暮四之术也。”13《蛇蝎第十四・盗犨》之中,盗的办法是

“中其肯,扼其害,操其机而运之”,其细节是“以如芒之钩,系八尺之丝,钩 牛舌而牵之”石羊先生感叹“此古人制盗之道也。今人弗能,盗用之矣。”14《麋 虎第十六・唐蒙与薜荔》中唐蒙与薜荔皆是攀缘类植物,它们对所依附之树有各 自不同的选择,唐蒙认为朴树不如松树,值得它依附,薜荔则认为松树“不如朴”, “美之所在,则人之所趋也”,知松树“戕不久矣。”没过多久,验证了薜荔的判 断。15《公孙无二第十三・僰人养猴》中巴童因妒忌,将茅栗仍向衣冠楚楚、有规 有矩、颇有“教养”的猴子,让僰人大为沮丧。16《羹藿第十七・大智》中说“智 而能愚,则天下之智莫加焉。”17

如上所转述的一系列小例子皆具纵横家色彩,但更为重要的是,刘基是超越 了纵横术的,如:

仆愿与公子讲尧禹之道,论汤武之事。宪伊吕,师周召,稽考先王之典, 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若夫旁途捷歧,狙诈诡随,

18

很明显,刘基心之所契者,乃孔孟之道,纵横家之类是被他看成“旁途捷歧、 狙诈诡随、鸣贪鼓愚、侥幸一时”之属的。因此,笔者以为,作为坚持传统儒家 立场的刘基,其战略性思想资源主要体现为对于君王格局以及士大夫品格才干两 方面的战略:如《豭第十二・楚巫》熊蛰父用“因而亢之”的策略,智除楚巫, “无一人敢复言鬼”。他所用的是“予夺”的捭阖术,先让群巫推一大巫,恢复 祠宇,表面上非常尊重大巫,国有要事都向大巫请教,同时又实实在在地在政绩 方面做好很多实事,通过切实比较,让民众真切体会到巫之虚妄,从而达到得人 心而除巫的效果。

三、旨归孔孟:成为圣王的德量战略

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诸生吴从善序中所赞誉的“近世以来,未有如《郁离子》

之善者”、“讵止度越诸子而已耶”等并非只是简单的溢美之辞。正如“天青色等 烟雨”,“知天命”之年的刘基期待着汉高祖一般的人物出现。所谓“日月劳其躯, 而寒暑成。君相劳其心,而天地位”19,君相角色特别重要,所以尤其是对君的 角色要求就更高。在君相观方面,刘基有令人赞叹的“相才相器”论,即“夫宰 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已无与者也”20,对宰相的要求如此,对圣 王的要求自然会更高。在传统政治模式中,圣王的重要性是至高无上的。《郁离 子》人才战略的出发点是治国平天下,这种为公的经世大业需要经由圣王或准圣 王这类中介,而“德量战略”则是重中之重。

有学者指出《郁离子》可谓一部寓言体的自传,里面许许多多的短文主角皆 是郁离子的变体,或曰刘基的自我变形21,体现出明显的互文性。刘基非常自信, 相信“国有老臣,不必求诸野”,刘基这种全局性的战略决策的逻辑起点是“大 器非一人之私,大事非独力所建”。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位君王需要无数的各级

22 人才。“君不自强,士多则强。士隐而君独” 。“德不可徼,德盛则集。功不可

23
幸,人归则成” 。“以道养贤”是对对君王说、并劝君王去做的。当国者应有自

24 身独特的德量,“君纳众然后保其荣” 。

《螇螰第七・德量》里说“天子,海也;公、侯、卿、大夫,江河也,川泽 也……”,强调君王需要有大海一般的德量,又说“君人者,惟德与量俱,而后 天下莫不归焉。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弘,不能使人安。”25又如《鲁般第二・ 德胜》中反复详议:

“大德胜小德,小德胜无德。大德胜大力,小德敌大力。力生敌,德生

力。力生于德,天下无敌。故力者,胜一时者也;德,愈久而愈胜者也。夫

力,非吾力也,人各力其力也。惟大德为能得群力,是故德不可穷而力可困。” 26

刘基不仅在理论上说明君王德量战略的高度重要性,在关于对待人才的态度

关乎国运方面,还举了实例,如《公孙无人第十三・盼子说齐宣王》中写宣王由 于听取了盼子的劝导,得以成就霸业,很有说服力:

宣王豁然大寐,投案而起,下令放禽兽,开沼泽,与民共之。礼四方之

27

作为德量不足的反倒,在《瞽聩第五・越王》里,越王说夫差因杀伍子胥而 亡国,此论断本身是没错的。但子余作为后笑者,他说越王“杀大夫种而走范蠡,

28
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这可以体现出越王的德量与格局不够。

《枸橼第六・淳于獝入赵》也讲了一个格局的故事,公仪子反驳西河守认为让才 干不足的魏人淳于獝入赵国为将是对魏国有利的,他举了个秦国因由余的贤能而 不也轻视戎族,说怕赵国因为淳于獝而轻视魏国。《枸橼第六・韩垣干齐王》中, 田无吾劝齐王要有格局和气度,不要杀因以话语激怒齐王的韩垣:“夫以策干人, 不合而怨者,非也;人有言不察,恚而雠之,亦非也。臣闻之,江海不与坎井争 其清,雷霆不与蛙蚓斗其声。”29

所以在选用人才方面,一定要有格局,如《鲁般第二・鲁般》:“取材也,惟 其良,不问其所产。”30同时也得摒弃“非冀产”31之类狭隘的观念。再者,既然 已经知道是良琴,就不要嫌它“弗古”了,如果非得逼人“谋诸漆工,作断纹焉; 又谋诸篆工,作古窽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32的话,这时当你再称它为希 世之珍时,此良琴早已非彼良琴,早就伤透人才的心了。此外也不能养枭逐凤凰, 刘基尤其强调还要“去噬狗”:

臣少尝游燕,假馆于燕市。左右皆列,惟东家甲焉,帐卧起居、饮食器 用,无不备有,而客之之者,日不过一二,或终日无一焉。问其故,则家有 猛狗,闻人声而出噬,非有左右之先容,则莫敢蹑其庭。今王之门,无亦有 噬狗乎?此士所以艰其来也。

只有退去了噬狗,即清除了嫉贤妒能者,才会有更多的人才靠近。在特殊的 时代背景下,即在乱世用人时,很难有完美的人才,所以还提出要有分清主次的、 辩证的度量,如《枸橼第六・捕鼠》:“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无鸡者,弗 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33

《螇螰第七・荀卿论三祥》中说“王者之祥有三,圣人为善”,由文中举了个 楚王不用屈原的反例可以看出,此处的“圣人”意指贤臣。《天地之盗第八・力与 智》举了个形象的例子,“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原因是“虎 用力,人用智”,所以“利之用一,智之用百”,若能得贤臣之用,对于王者、对 于国家,都将是第一等的祥瑞,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经世人才作为储备。

《天地之盗・韩非子为政》明示“栋梁之利缓,而薪之利速”,所以对栋梁之 材一定要有耐心,要学会“待其老成”,否则,栋梁之材竭时,一旦房屋坏了, 束薪为梁是支撑不信的。当然,也要懂得辩证,最好的办法是“栋梁与薪俱种之”。

当然,战略归战略,圣王最重要的还是仁善之心,如《灵丘丈人第四・云梦 田》中所强调的:“志利而忘民,危之道。”34圣王的目的是爱民。知天命之年的 刘基在经世未济、立言待时之时所制的郁离华章,堪称治世妙方,试想若真能实 行他的“郁离之制”,文明之世诚可期也。

(作者:胡正裕,男,2021 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面:刘基文化、民间文学等。13968912891;杨海娇,女,文 成县第二高级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古代史、区域文化等。 18072101971)